河北鸿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聊聊乳糖不耐

时间:2022-10-29点击次数:2423信息来源:

”老友记“ 有人乳糖不耐症,还记得她是谁吗?

看美剧的时候,不时会有一个乳糖不耐症的人。这些人一旦吃了乳制品,可能会呕吐腹泻,气贯肠道。以至于我以为这种病是欧美人的富贵病,结果一看 ,什么?80%~100%乳糖不耐症的中国人?

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从小就喝牛奶吃冰淇淋,从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如此高的普遍性,为什么没有人喝完牛奶后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努力学习。

Cite from: NmiPortal - Own work / Food Intolerance Network简单版

详尽版

早在460-370 B.C,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乳糖不耐症的症状。他注意到有些人喝牛奶后会有胃肠道不适。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症状才得到现代医学界的认可。在此之前,人们用食物不洁来解释症状。Holzel(1959)和Durand(1959)从事乳糖不耐症的较早研究。 他们的实验方法现在看起来简单而直接。将牛奶的各种成分分离给有牛奶不适症状的人,较终确定乳糖在捣乱。因为此时科研界对酶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这些不能喝乳糖的人缺乏乳糖酶。

假说随后被证实, 20世纪70年代初的遗传学和蛋白质分析技术表明,一些成年人可以在肠细胞中产生乳糖酶,而乳糖不耐症的成年人没有乳糖酶。

在有乳糖耐受基因人体内的乳糖代谢途径:乳糖直接在小肠细胞分泌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再被小肠吸收(Cite from: https:// .informedhealth.org/lactose-intolerance.2113.en.html)

科学家们做了更多的研究,发现乳糖不耐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是什么导致一些成年人产生乳糖酶,而另一些成年人不产生乳糖酶呢?其中一个猜测是,也许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乳糖酶基因序列不同。1991年,Boll研究成人乳糖耐受性和不耐受性乳糖酶基因(LCT)编码区域的序列发现基因序列在这两个群体中是相同的。

那为什么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的人中表达不同呢?答案是这两个人的基因调节位点不同。在2002年,Enattah在设计了一个实验并研究了芬兰的九个大家庭之后,这些家庭中,有些人有乳糖耐受性,有些人有乳糖耐受性。利用遗传连锁失衡的原则,他们终于找到了乳糖不耐症的相关位置。这个位点(C/T-乳糖酶基因13910(LCT)增强子(上游基因)MCM增强子能调节基因的表达。在有乳糖耐受性基因的人中,增强子不受年龄的调节,一直在促进乳糖酶的表达。然而,在有乳糖耐受性基因的人中,增强子受年龄的调节。乳糖酶只在儿童早期表达,而不是成人表达。

乳糖代谢:乳糖不能在小肠中分解,直接进入大肠被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氢、甲烷(胀气)、短链脂肪酸(呕吐),高渗透液(腹泻) (Cite from https:// .informedhealth.org/lactose-intolerance.2113.en.html )

这一刻,谜团似乎解开了。我们喝牛奶后能预测我们的反应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不是所有有乳糖不耐症基因的人都会有乳糖不耐症的症状。Hey n据统计,约70%的全球人口有乳糖不耐症基因,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呢?

答案隐藏在肠道菌群中。乳糖进入结肠后,从产气细菌转化为单糖,不能被结肠吸收,从而增加渗透压和肠液体积。这种发酵产生氢、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引起一系列症状。事实上,这种症状类似于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炎或吃太多豆子或红薯。因为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产气细菌。

生活大爆炸 人人常用Leonard乳糖不耐开玩笑(主要症状是产气)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细菌发酵乳糖就一定会产气,比如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代谢乳糖生成乳酸,并且不产生气体,反应简化如下。

同时,双歧杆菌非常喜欢消耗乳糖。当乳糖和葡萄糖同时存在时,与大多数细菌不同,双歧杆菌优先消耗乳糖,直到乳糖完全消耗。也就是说,乳糖进入大肠后,如果有足够的双歧杆菌,就会先吃乳糖,不会给其他产气细菌消耗乳糖的机会,也不会产气。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基因显示你的乳糖不耐症,双歧杆菌也会防止乳糖不耐症的症状。这是在过去两三年才被发现和证实的。

2016年10月,nature genetic 就发表一个GWAS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基因SNP位点与肠道菌中双歧杆菌的丰度密切相关( )。今年1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实验志愿者服用低聚半乳糖(GOS)之后,乳糖不耐受个体双歧杆菌明显增多,伴随着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改善和消失。这进一步证实,双歧杆菌可以增强乳糖耐受性,在乳糖不耐症基因患者中。

乳糖不耐症状解决方案不吃含乳糖的东西。含乳糖的常见食物是牛奶,虽然牛奶是补钙的好来源,但目前各种食物都很丰富,overeating在危害健康的时代,基本上没有食物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不喜欢喝牛奶,放弃喝牛奶也没什么损失。服用乳糖酶。该方案广泛应用于欧美,借助外源酶帮助消化乳糖。改善菌群。理论上是较好的方案,但是如何改善菌群呢?这是一种价值billion dollar目前有很多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好的答案。就乳糖不耐症而言,从少量含乳糖的食物开始,慢慢增加大量是可行的。原因是吃乳糖可以增加肠道菌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尽管开始疼痛,但当双歧杆菌的数量慢慢增加时,乳糖不耐症的症状也会消失。至于服用双歧杆菌益生菌,我认为目前看来希望不大,主要是因为不能保证益生菌中的双歧杆菌活着(双歧杆菌厌氧),人体肠道也有colonization resistance(如何翻译)(肠道微生物保护自身免受新的有害微生物入侵的机制)。乳糖不耐基因类型的其他知识点是原发性的,乳糖耐基因类型是突变

由于第一批实施现代科学医学的国家是由西欧和北欧血统的人主导的,成年乳制品的消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西方人有一段时间没有意识到大多数人在成年期不能消费乳制品。

在美国民权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型医学研究应该包括多样性的种族(以及所有的性别和年龄)。更多的研究表明,乳糖不耐症基因类型是原。因此,有些人认为术语应该被逆转 - 乳糖不耐受应视为标准,少数群体应标记为乳糖酶持久症。

乳糖耐受表( 肠道表达乳糖酶)基因突变不止一次发生(T-13910)基因型只能解释北欧人中的乳糖不耐。(a)全球乳糖不耐基因表型分布;(b) (T-等位基因的全球分布

在芬兰发现的乳糖耐受基因型(C/T-13910)只能解释北欧人观察到的乳糖不耐症,而不能解释非洲和中东的乳糖不耐症 。非洲和中东的乳糖耐受表有三个位置(G/C-14010,T/G-13915 and C/G-13907)。这说明乳糖耐受突变多次发生。在乳制品的重要领域,这些突变因其优势而被选择,这是教科书水平趋同演变的一个例子。

另外,我想解释的是,无论是23andme或者其他基因检测SNP大多数芯片只检查乳糖不耐基因。(C/T-13910)这个位点。 事实上,这个位点只对高加索人有意义。对于非裔或中东裔,应检查另外三个位点。 至于中国人,就不用查了。我们都是乳糖不耐症的原发性基因。

在乳制品的重要领域选择破碎的乳糖不耐基因并不意味着该基因在其他领域也有优势。同样,一个基因在过去的环境中表现出优势,并不意味着它也可以在现在和未来发挥优势。例如,帮助你的祖先熬过过去食物短缺的基因,但今天丰富的食物会让你患上肥胖引起的疾病。肠道菌在代谢宿主无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领域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目前知道较透彻的是双歧杆菌对乳糖不耐缓解的明显作用,但菌群结构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就像所有的科学问题一样,我们对乳糖不耐症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有时我们会失明,虽然我们总是局限于时代的技术和文化,但客观事实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政治和文化如何影响。人类不断提问,不断回答,实现科学之美。喝不喝牛奶是个人选择,别人不应该评价或干涉。对食物的偏好本身就是基因、环境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差异,没有必要绑定到一个社区。我目前在科研一线,与临床应用还比较远,如果你有肠道不适症状,较好找专业医生就诊。最后,我讲了一个关于我周围的故事。一个同学老梅小时候可能喝了变质变化的牛奶,腹泻。然后他的母亲坚持认为她儿子的乳糖不耐症,一切都只给他不含乳糖的食物。结果,他长大后,用乳糖不耐症的标签测量了自己23andme, what? 他实际上是乳糖耐受性,然后他试图喝牛奶,发现自己完全正常。 童年时被莫名其妙地剥夺了吃冰淇淋的权利...大多数冰淇淋都含有乳糖参考文献:

Harrington, L. K., and J. F. Mayberry. "A re‐appraisal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62.10 (2008): 1541-1546.

Boll, Werner, Peter Wagner, and Ned Mantei. "Structure of the chromoso l gene and cDNAs coding for lactase-phlorizin hydrolase in hu ns with -type hypolactasia or persistence of lactase." American journal of hu n genetics48.5 (1991): 889.

Enattah, Nabil Sabr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variant associated with -type hypolactasia." Nature genetics 30.2 (2002): 233-237.

Azcarate-Peril, M. Andrea, et al. "Impact of short-chain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on the gut microbiome of lactose-intolerant individua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

Bonder, Marc Jan, et al. "The effect of host genetics on the gut microbiome." Nature genetics 48.11 (2016): 1407-1412.

Parche, Stephan, et al. "Lactose-over-glucose preference in Bifidobacterium longum NCC2705: glcP, encoding a glucose transporter, is subject to lactose repression."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88.4 (2006): 1260-1265.

Gerbault, Pascale, et al. "Evolution of lactase persistence: an example of hu n niche construc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1566 (2011): 863-877.

http://www.hongtaobio.com
上一篇:乳糖——非乳

产品推荐